您的位置:首页 > 电子竞技 >

新华社四度发文,全景展示新历史起点上河南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来源: 中华网河南 时间: 2023-03-06 11:21:06

编者按丨近日,新华社围绕河南在科技创新、文旅文创融合、农业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的生动实践,组织记者深入调研,推出一批重磅稿件,展现河南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的新作为、新突破、新动能、新优势。

新华社四度发文,全景展示新历史起点上河南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01

中原奋楫逐浪高

河南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展现新作为

初春时节,风暖中原。冬小麦开始返青,沃野千里绿意盎然,孕育着新的丰收希望。与此同时,省内各地产业园内热潮涌动,项目建设压茬推进,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经过新时代十年砥砺奋进,河南已由传统农业大省转变为现代经济大省,站上新的起点。当前,全省上下正抢抓国家战略叠加重大机遇,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奋勇争先展现作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新篇章。

迈过“四个台阶”站上新起点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心系农业高质量发展。他推广的小麦品种,在高产区的亩产已由10年前的1200斤提升到现今的1600斤。今年,茹振钢准备了一份关于把河南粮食高产区纳入碳汇结构的建议,继续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贡献真知灼见。

茹振钢的努力是“经济大省挑大梁”河南担当的缩影。近年来,河南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每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左右。

除了农业,在工业上,河南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2868.7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接近2万亿元;在外贸上,全省2022年进出口总值达8524.1亿元,连续11年稳居中部六省第一,总值和排位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跃上6万亿元新台阶!前不久,河南省统计局发布202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数额达61345.05亿元,同比增长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还显示,全省2022年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长态势,增速高于全国、位次前移。

记者梳理发现,新时代十年里,河南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在2013年、2016年、2019年、2022年实现3万亿元、4万亿元、5万亿元、6万亿元的跨越,每三年上一个万亿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河南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十年,”河南省省长王凯说,由传统农业大省转变为现代经济大省,经济发展实现量的跨越和质的提升。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高璇说,作为六个经济大省之一,河南坚定落实好中央部署,立足全省实际发扬优势、补上短板、防住风险,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稳定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可以在农业、制造业、对外开放等方面担当更多责任,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做出更大贡献。

抢抓“三重机遇”开拓新空间

落日熔金,飞鸟翔集,黄河辽阔壮美,游客坐在观景台上,仿佛置身天宫一般。最近,一条拍摄郑州黄河滩地公园南裹头美景的短视频冲上本地热搜。但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又脏又乱的烂河滩。

生态环境部日前召开的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透露,2022年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之前,河南、山东两省曾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由于黄河由豫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以上,山东去年向河南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

从黄河滩变身游客打卡地到赢得生态补偿金,都是国家战略赋能河南发展的体现。当前,河南迎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的交汇融合,战略叠加红利持续释放。在多重机遇加持下,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位势明显上升,发展空间大大拓展。

中部地区是国家支持建设的粮食生产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紧抓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机遇,河南毫不放松巩固粮食生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制造业立省,建设制造业强省。

河南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河南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实施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培育行动,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

培育壮大航空经济,持续实施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郑州机场航线网络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引育集聚高铁经济,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迈入“市市通高铁”时代;提质增效陆港经济,中欧班列(中豫号)累计开行突破7000班,成为全国五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之一;做大做强临港经济,周口港、淮滨港通江达海,钢铁、造船等临港产业集群蓄势崛起……一个贯通水陆空、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已经形成,行达天下、货畅其流、网联世界成为河南一张靓丽名片。

实施“十大战略”谋求新突破

今年1月,国家医保局公布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情况和新版目录,阿兹夫定正式纳入国家医保目录。阿兹夫定是我国第一个获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冠口服药,由郑州大学教授常俊标作为发明人领衔研发。

2021年,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锚定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把握战略方向、突出战略重点,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其中,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位列“十大战略”之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河南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整合重组实验室体系,加速布局中试基地,创新驱动潮涌中原。

“创新发展已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河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向平说,在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中,河南取得了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突破了一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

数据显示,当前河南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52%,研发经费突破11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

在全面实施“十大战略”中,从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制造业加快挺进中高端,新兴产业引育形成的动能持续壮大;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粮食安全更加稳固,农业科技蓄势增能,乡村振兴蕴含的内需潜力持续激发;再到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文旅文创发展驶入快车道,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黄河文明凝聚的精神力量持续彰显……河南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塑造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风劲帆满海天阔,奋楫扬波启新程。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表示,河南牢记近平总书记寄予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的殷殷嘱托,努力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确保“入局”而不是“出局”,向着大而优、大而新、大而强和高又快、上台阶不断迈进。(记者 唐卫彬、张兴军、刘怀丕)

(原载于2023年3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01版)

新华社四度发文,全景展示新历史起点上河南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02

且以诗意共远方

河南文旅文创融合新观察

中原大地上,奇崛壮丽的自然景观星罗棋布;历史长河中,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亘古至今。如何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强省建设?河南提出“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依托丰厚历史资源和自然风光优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高质量文旅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新期待。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如今,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带亮点纷呈、洛邑古城等沉浸式体验场所叫好叫座、“只有河南”等一批标志性文旅地标次第开放、老君山等传统景区不断推出新玩法、带来新体验……古老与现代相映,历史与未来交融,老家河南,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

创新数字“黑科技”,让传统文化“曲高”且“和众”

光影动态演绎下,1600多年前的《洛神赋图》活了起来,几株洛水之畔的牡丹伴着微风摇曳;缓缓走过展厅回廊,牡丹便会随着脚步绽放,幻化成不同造型和颜色……借助全息成像、全彩2D屏等数字技术,洛阳牡丹博物馆的牡丹摆脱花期束缚,让游客无论何时都能一睹“花容”。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时代命题,也是河南破题之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厚重的中原文化、黄河文化,雄浑壮丽的山水,为河南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动力,也成为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宝藏。

25台超清投影还原隋唐洛阳城应天门建设场景、3D裸眼技术领略开封“城摞城”奇观、许昌灞陵桥风景区数字化呈现足不出户体验关公辞曹的历史场景……近年来,河南将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一,在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数字博物馆、智慧文旅项目、创意设计美学空间等新业态、新概念。

河南省文旅厅厅长黄东升说,河南以文旅文创为引领,坚持“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双轮驱动,让创意、设计、艺术等元素充分融入文化旅游发展全链条,发展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文旅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出更多高品质文旅文创产品。

目前,围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河南推出文明起源、四大古都、中国功夫、红色中原、考古发现等16条主题文化线路,并遴选出龙门石窟、殷墟、河南博物院、红旗渠、清明上河园、黄帝故里等首批百大标识项目,向社会广发“英雄帖”,公开征集数字化展示方案。

“为了改变文旅产品‘有说头没看头、有看头没玩头、有玩头没赚头’的局面,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结合好科技和创意是关键。针对首批遴选的百大标识项目,我们分别量身定做创意设计方案,以提升其陈展水平和互动体验。”黄东升说。

河南博物院发行文创数字藏品每次上线即“秒光”;洛阳博物馆“河洛之光”数字馆,运用多媒体投影墙、多媒体互动、VR投影等技术和手段,打造出多种多样的互动体验形式,吸引游客纷至沓来;龙门石窟全息天幕《无上龙门》火爆“出圈”,一票难求……通过创意驱动、科技赋能,河南古老文化破圈而出,站上时代潮头。

打造沉浸式“新业态”,将文化融入城市街巷间

夜幕降临,河南洛阳洛邑古城的红灯笼依次亮起,21岁的陈乙菁裙裾飘飘,团扇遮面,笑靥嫣然。唐代的酒楼、宋代的商铺、明清的建筑,穿梭于众多“历史遗迹”间,陈乙菁仿佛穿越了时空。

小桥流水、青砖黛瓦,一步一景让洛邑古城成为天然的摄影棚,陈乙菁与另外四位身着汉服的同伴一起,时不时停下来拍照打卡。“向往洛阳已经很久了,这次旅行印象最深的便是洛邑古城,悠悠古韵的建筑让人神往,完全满足了我们对中国古代盛世的想象。”雨水节气一过,陈乙菁便和同伴从济南赶来,正在读大二的她们在十三朝古都里体验崭新的文化图景与古风古韵。

近年来,河南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深厚积淀,持续丰富沉浸式文旅新业态,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原文化的博大内涵、精神和力量。一批集空间游玩、非遗体验、沉浸互动、古风歌舞演艺、文化社交休闲等为一体的新消费场景涌现,融入厚重历史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也让年轻人“心向往之”。

在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以沉浸式戏剧艺术为手法,用全新的观演模式,讲述关于“土地、粮食、传承”的故事,带给大家沉浸式的光感体验,创造立体观感的戏剧效果。

同处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带上的古都开封,一幅真实的“清明上河图”正徐徐展开。酒楼、茶肆、虹桥、码头、水心榭……置身清明上河园,仿佛走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高台花鼓、水上舞狮、舞龙、打铁花、花灯展……各种民俗活动为游客营造一场宋文化深度体验之旅。元旦至今,该园区整体接待游客110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99%。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如今,沉浸式体验正成为各地文旅行业的“高频词”和发展方向。洛阳提出,力争在2025年,基本建成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并打造中国“剧本娱乐之都”。如今,占地20000平方米的剧本娱乐产业园已经建成,并向全国发出“招商令”;开封正以“宋潮新风,沉浸文旅”为抓手,打造宋都特色文商旅综合体,探索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新道路。

在洛阳老城区卡卡五号推理馆,一个2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摆放着1000多个剧本,前来体验的游客身着汉服,与真人扮演的服务型角色互动寻宝解密。“如今在洛阳,剧本娱乐已从早期局限于单一固定场馆的室内桌游,升级为与景区、博物馆、电影院、书店、旅行社等行业跨界融合的‘剧本娱乐+文旅’发展新模式。”洛阳卡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侃说。

“近年来,以洛阳为代表的文化名城,牢牢把握‘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打造了众多以文化为核心的沉浸体验式优质文旅产品,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对‘诗和远方’的向往。”河南省文旅厅宣传推广处处长王九位说。

创造文旅消费“新增量”,景区转“流量”为“留量”

2月23日,安顿好最后一拨客人后已近晚上11点,李志辉简单叮嘱值班人员后,就回去休息了,这是自春节以来他休息最早的一天。李志辉经营的源道酒店距离栾川县老君山景区检票口只有300米。

“以往冬季是老君山的旅游淡季,过了10月酒店就基本处于停业状态了,现在即使在非周末也能保障60%的入住率,如赶上老君山下雪,游客需要提前3天订房。”李志辉说,这源于老君山不断打造新的旅游消费场景。

2019年12月,老君山官方抖音账号发布一条14秒的雪景视频,在全平台收获89万次点赞,这是老君山开设账号以来的最好成绩。以此为契机,老君山开始打造“冰雪经济”。雪后美景配上“远赴人间惊鸿宴,老君山上吃泡面”的网络热梗,让老君山迅速成为冬季旅游热门景点。

借助于雪景带来的流量,如今,老君山常态化开展仙山花海节、山水汉服节、观海避暑节、冰雪雾凇节等各类活动120多个,并增加了攀岩、栾川博物馆研学项目、《知道·老君山》沉浸式演艺及多种文创产品等旅游服务供给。依托诸多“新增量”,过去三年,老君山景区综合收入逆势上涨。其中,2020年,景区综合收入3.189亿元,较2019年增长59%;2021年收入3.7亿元,较上年增长15%。

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河南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始多措并举开拓消费场景,增加优质文旅产品与服务供给。

10公里的临崖观光步道“丹崖天路”,一边看碧水丹山,一边观曲流峡谷;悬崖秋千、悬崖过山车、悬崖滑道等系列“悬崖产品”让人眼前一亮;洛伽寺索道创造单厢可承载180人的新纪录……自然禀赋并不算优质的新乡宝泉景区,屡屡创新,甚至“无中生有”,激发出文旅消费新潜力。

“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意的引领,能够以新的理念挖掘和整合资源,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资源向产品转变,产品向产业转变,适应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黄东升说。

2023年新年第一天,1.8万名游客涌向老君山。“雪还是那个雪,要想把网上的‘流量’真正转换为‘客流量’,关键是要创增量,在开拓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为游客提供更高品质文旅产品。”老君山文旅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杨佳厚说。(记者 桂娟、双瑞、史林静)

(原载于2023年3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12版)

新华社四度发文,全景展示新历史起点上河南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03

赋能“新”“智”造 冲刺制高点

河南制造加速挺进价值链中高端

在中原大地,有这样一组令人瞩目的制造标识:

全球95%以上的人造金刚石诞生于此,最大可培育30克拉以上的人造钻石,最小可生产出5纳米金刚石微粉;

焦作市多氟多公司六氟磷酸锂产销量稳居世界前列,电子级氢氟酸进入全球芯片业巨头台积电供应链;

在豫北长垣,国内起重机行业前两名均居于此,年产门桥式起重整机30万余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卫华集团起重机摆幅降到2毫米,成为运载火箭等高端精密设备吊装的“神器”;

2022年,海外市场每10台盾构装备至少有2台来自中铁装备,全球每10辆大中型客车就有1辆来自宇通集团,纯电动客车摘得欧洲市场销冠,市场占有率跃升至11.5%;

全国二分之一的火腿肠、三分之一的方便面、四分之一的馒头、五分之三的汤圆、十分之七的水饺出自河南……

从工业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中西部第一,到聚焦世界科技前沿抢占制造业高地,近年来以农闻名的河南,将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先进制造集群挺起制造业脊梁

在商丘市柘城县力量钻石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排排六面顶压机正安静运行,而其内部温度高达1600℃,犹如一座座小火山,放置其间的石墨柱在历经两三周的高温高压后,可“孕育”出1克拉以上的高纯度钻石。

“我们目前最大可以生产出30克拉的人造钻石。人造钻石与天然钻石相比,就像‘河里的冰’和‘冰箱里的冰’,几乎没有差别。”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六面顶压机生产成本低、产出纯度高,给钻石行业带来颠覆性革命,产品远销印度和美国等地。”

“柘城有着‘钻石之都’的美誉,以前主要生产机械加工用金刚石,现在通过技术创新,构建了微粉、单晶、钻石等金刚石制品全链条,产品附加值呈几何级增长。”柘城县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孙若梅告诉记者,高新区已入驻金刚石超硬材料及相关配套企业110余家,年产金刚石单晶50亿克拉、微粉100亿克拉,培育钻石毛坯及加工销售钻石400万克拉,微粉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和50%。

“过去我国生产的微粉出口到国外企业,他们进行纳米级深加工后再卖回我国,价格翻了好多倍。现在我们破解了5纳米级微粉量产技术难题,有效实现了国产替代。”柘城惠丰钻石公司技术负责人说。

从产能碾压到产品迭代,河南金刚石企业不断补链强链,在各自细分领域创新发展,抢占价值链中高端:黄河旋风用于半导体碳化硅切割的金刚石线锯跻身国际一流,培育钻石合成技术国内领先;中南钻石致力于金刚石半导体新材料研究,已制备出大尺寸超高纯金刚石半导体晶片和金刚石多晶散热薄膜。

近年来,河南围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培育出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链主”。专业从事高性能无机氟化物生产研发的上市公司多氟多,凭借六氟磷酸锂强大的竞争力,正向上下游加速延伸产业链,在新能源及高性能功能材料、锂电池制造领域全面发力。公司开发出软包叠片锂离子电池,因其优越的性能,已与国内多家新能源整车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在‘链主’多氟多的辐射下,焦作市新能源电池材料及相关配套企业已由去年的14家增加到39家,产品种类从16种增加到30余种。”焦作市工信局局长付希强表示,产业链的不断延展为打造焦作市新能源新材料“双千亿”产业集群夯实了基础。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的关键所在。政府推动、“链主”带动的产业集群在河南快速崛起,郑州信息服务产业集群、郑州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集群、平顶山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以及许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等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4%,初步建成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农机装备、航空轴承、诊断试剂等研发和产业化处于全国上游水平,盾构机、新能源客车、光通信芯片、超硬材料、流感疫苗等领域技术全国领先,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

从2021年开始,河南大力实施“三个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项目建设,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产业生态,截至2022年底,13110个“三个一批”项目压茬推进、滚动实施,一汽集团、宁德时代、华为等众多名企进驻布局,一大批高质量制造项目在河南落地生根。

最近召开的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力争到2025年,河南材料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装备制造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食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轻纺制造业规模超万亿元。

“三化”加速价值跃迁

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是河南制造实现价值跃迁的关键一环。

宇通客车是从一家修配厂成长起来的河南本土企业。自1963年成立以来,已成长为国内新能源客车的佼佼者,“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合峰会、博鳌论坛,宇通客车都承担着重要的客运任务。”宇通客车品牌部负责人陈雅介绍,包括氢燃料客车在内的950辆高品质客车曾作为北京冬奥会保障用车,以“零故障、零延误、零投诉”的表现获得各方赞誉。

多年来,宇通客车持续加快“三化”发展步伐,研发投入持续保持在营业收入的5%以上,拥有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研发工程师团队超3000人,助推企业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核心技术及产业化方面走在行业前列。近日,宇通纯电动客车凭借高阶产品实力,摘得2022年度欧洲纯电动客车的销量冠军。

液压支架是用来顶起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的重型装备,目前,世界最高支护高度8.8米的液压支架就出自河南郑煤机集团。2022年10月,郑煤机智慧园区投产达产。和传统工厂相比,人工现场操作环节大幅精简,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智能计算、智能机器人、全自动智能生产单元的无缝衔接和流畅运转。空间利用率提升了50%,生产效率翻倍,制造成本降低60%,交付期缩短68%,人员数量减少了70%。

位于平顶山市的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由平煤、神马两家企业重组而成。此前,神马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尼龙化工生产基地,但一直未能获得重要原材料氢气的稳定来源,而氢气恰恰是平煤集团煤化工的衍生产品。两家企业重组后,一条氢气管道穿透上下游产业的壁垒,打通了从煤到尼龙、碳素、高纯度硅烷、电子级(区熔级)多晶硅等多条全球一流的煤基化工产业链条,催生出煤焦、尼龙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核心产业。一块黑乎乎的原煤在这里被“吃干榨净”,企业从此步入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截至目前,河南省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38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2个,省级绿色工厂128家,省级绿色工业园区4个。

重塑创新生态赋能产业涅槃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河南“十大战略”之首,正在深入推进实施。

据河南省科技厅厅长陈向平介绍,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国字号”平台载体先后落户河南。2021年以来,河南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重塑重构省实验室体系,形成以省实验室为核心、优质高端创新资源协同创新的“核心+基地+网络”的创新格局。

目前,河南已建设嵩山、黄河、龙门等10家省级实验室,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龙门实验室成功攻克了电子级多晶硅提纯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河南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打造研发创新的四梁八柱。2022年初,出台了34项财政政策措施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最高补助5000万元;2023年1月1日,《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正式施行,全方位营造创新驱动的良好氛围。

河南银金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绿色功能膜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助力企业创建“河南省先进膜材料产业研究院”,新乡市从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给予全方位支持。

“工信、科技部门跟我们一起‘南下北上’拜访科研院所,最终促成了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理化研究所的合作,研究院得以顺利组建并投入运营,如今已成为企业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的核心所在。”银金达创新协同中心主任周宏涛介绍,依托研究院,公司已孵化出高性能合金膜项目,形成了年产2万吨高性能合金膜的生产能力,再生聚酯薄膜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正在推进产业化。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河南省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正强势崛起。2022年,河南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万家,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211家,其中“小巨人”企业达370家,企业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表示,坚决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提质发展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河南制造”进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环、中高端,加快形成“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动能更足、效益更好”的先进制造业体系。(记者王圣志、牛少杰)

(原载于2023年3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12版)

新华社四度发文,全景展示新历史起点上河南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04

创新强种业 深度融“三链”

河南破题“农业强省”新目标

春回大地,中原8000多万亩小麦迎来返青季。伴随农时到来,“农业强省”冲锋号响彻中原——黄河岸边的“中原农谷”加快建设,淮河之滨的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产业融合,各地施工队与千万农户一起走入农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不负农时,不负时代。作为农业大省,站在新时代历史坐标,河南在2023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农业强省”新目标,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原画卷正徐徐展开。

翻身强“种”,打造创新高地

春到中原,与郑州隔黄河相望的“中原农谷”一派繁忙景象。在“中原农谷”核心区的河南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师寨镇路庄村,数十台作业设备活跃在田间地头,新修的农田公路延伸向连片成方的麦田,各种地埋管线平铺田野。

“先正达夏玉米研发中心试验基地建成投用,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正在开展小麦品种选育及品种展示,中农发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和河南大学抗逆改良试验基地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为确保农谷建设进度,核心区超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在3月底前完工。”新乡市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肩负“中原农谷”核心区项目建设重任,大年初二开始,中心副主任袁合林便一直奋战在项目建设一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强农首要强“种”。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育种大省、繁种大省和用种大省,但不是种业强省。新时代呼唤新作为,2022年4月,聚焦种业,目标定位国家农业创新高地的“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出台。

为了打好种业“翻身仗”,河南把“中原农谷”作为农业强省重要工程,3名省领导挂帅“中原农谷”建设领导小组。根据方案,总规划1476平方千米的“中原农谷”沿中原腹地的新乡市黄河北岸建设“一核三区”,核心区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示范基地,以种子、种苗、种畜(禽)为主攻方向,打造以种业为突出特征的农业创新高地和农业科技新城;东、西、南等三区则分别建设以粮油加工、小麦和大豆良种繁育以及水稻和食品加工为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

科技是种业创新的根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是“中原农谷”核心区里的“核心”。从申请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到“中原农谷”规划出台,数年磨一剑。如今,在“中原农谷”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3栋崭新的实验大楼和4150亩田间试验田投入使用,350亩科研区二期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一名国外知名的育种专家在看完中心的科研条件后,不仅全职入驻,而且把家都安在了农谷。”来自河南省农科院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运营负责人张磊说,河南小麦产量全国第一,油料、食用菌、畜牧业和蔬菜、中药材生产都居全国前列,这是河南做大做强种业的优势。“目前,生物育种中心科研团队已有3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83个品种正加快参加各类实验。”张磊说。

产业是种业创新的支撑。按照河南省部署,“中原农谷”2025年要建成国内一流的种业创新平台,2035年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集群和全球粮食科技创新高地,并打造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企业。

在“创新先行”指引下,河南种业“翻身仗”初见成效。2022年底,河南秋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不仅填补了河南种业上市企业零的突破,同时成为我国2012年以来唯一上市的农业种业企业。2023年春节刚过,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下,河南种业集团完成初步组建。这意味着一条覆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到产业化的河南农业强“种”创新链初步成形。

农“链”融合,蕴蓄强农动能

气温回暖,淮河之滨的绿色农田一望无际。位于河南郸城县的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城中是小麦、玉米精深加工区和科研区,2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厂房林立,城外则在统一规划的高标准农田上,布局了小麦、玉米、脱毒甘薯等现代农业示范区。从种植、加工到科研,完整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链条让郸城这座豫东小城充满活力。

作为河南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布局,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承载着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探索传统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科研、加工与种植“三链”融合等重任,与“中原农谷”遥相呼应。

2022年9月,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揭牌。“按照国务院的批复,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总面积约118平方千米,其中,15平方千米核心区为农产品精深加工区;103平方千米的示范区,包括现代农业展示区和科研试验区。”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筹委会副主任韩金银说。

新年伊始,伴随河南建设“农业强省”的春风,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也步入快车道。在示范区的现代农业展示区,11万亩超高标准农田建设大部分已经完工;科研试验区内,整齐划一的试验田里,26个作物新品种正在大田实验。

农“链”深度融合,让农业科技企业看到新空间。“目前,我们已经流转了2万亩耕地,正和示范区的科研机构对接,探索与加工企业深度融合的农业生产模式。”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申建说。

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第二大乳酸生产企业,每年可生产乳酸系列产品近18万吨,消耗近30万吨玉米。申建说,以前,企业科技攻关主要集中在玉米精深加工环节,与农业种植环节的科技研发互动较少,“现在与示范区科研机构对接,从玉米生产端选育新品种、创新种植模式,每粒玉米淀粉含量提高1个百分点,我们就能每年增效上千万元。”

“目前,示范区已集聚起规模以上企业79家、25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38家企业与全国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小麦、玉米、甘薯三大产业正形成覆盖研发、种植、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条。”韩金银说。

良田固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流转的3000亩地,赶赶工期,3月底前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不仅旱涝保收,还节本增效,预计麦季每亩增产超100斤、增收200元。”在河南商水县高标准农田施工现场,种粮大户邱守先流转的农田里,工人们忙着挖渠、铺管道、埋线路。

施工队忙春耕,是2023年中原农业春耕春管新气象,也是河南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例缩影。以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强的小麦,每年向省外调出原粮及其制成品约600亿斤……肩负粮食安全重任,站上“农业强省”新起点,连续6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的河南提出,到2025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00亿斤以上。

良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2022年,《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在现有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上,计划用三年时间,投资500亿元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亩均投资不低于4000元。据测算,建成后,每年可增加粮食产能30亿斤以上。

邱守先对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感受深刻。2014年开始包地的他,因为农田设施不健全,曾备受浇地、排涝之苦,不仅辛苦而且挣不到钱。如今,他承包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不仅基础设施完备,还用上了病虫害监测、智能灌溉、智能物联网等科技装备,手机上就能完成田间管理。今年,尝到甜头的他将包地规模从2100亩扩大到了3000亩。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河南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不久前,河南在2023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质改造,全年要完成535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任务,并新建4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让更多“靠天田”变成“高产田”“智慧田”。(记者李鹏)

(原载于2023年3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12版)

标签: 河南高质量发展新画卷